教育名著你读了多少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教育名著你读了多少

何为教育名著

在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不少中外教育理论家、思想家留下了许多名著,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全集或文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的著作,以及瑞士皮亚杰、美国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布鲁姆、罗杰斯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著作等等。他们的著作虽然只代表着当时年代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有着某些局限性,但其主要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然有着学习借鉴价值。上面列举的几位西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著作是20世纪60至80年代问世的,而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国坚决抵制西方的年代,所以至今我国许多中小学教师对他们仍是所知不多。

教育名著是经过历史反复验证的、得到世人公认的优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点:它穿越历史的重要烟云而光辉不减,其核心部分积淀着深邃的思想精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传达了科学性较强的育人精神,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具有启发性,能使人从过去的经验中领悟到教育法则和规律;具有暗示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有血有肉,文辞优美,可读性强;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读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学;能照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全面理解教育问题。

为何研读教育名著

学习教育名著是教师提高教育科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向的,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已有知识遗忘,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理论升华;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机盲或初级以下占五分之四。为适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教师研读教育名著,就是有效措施之一。

教育学历水平不高,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我国小学教师达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初中教师达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高中教师达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一些教师读的是文秘、旅游等专业,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研读教育名著可以解决教师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著和名著,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著的遗憾,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教师体会到,原来在学校读教育学教材时感到十分枯燥,不知其味;工作几年后再来学习就感有滋有味,兴趣大增,但是他们又不满足于再嚼那一本老教材。因此,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才能满足他们新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

研读教育名著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他们在努力地自学,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不多,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著了。这就出现有的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荣誉称号不少,经验文章很多,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著。所以,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研读教育名著应当是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之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当把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培训者作为培训的重点对象,作为骨干教师和培训者,他们应当相对地比一般教师拥有更多更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因此,在对他们的培训过程中,学习教育理论不能再“炒陈饭”,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才能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研读教育名著应当渗透在各种培训模式之中。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过程中,一些新的培训模式已经逐步成熟,如校本培训模式、研修一体化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现场诊断模式等。但是,无论是研修、反思,还是交流、诊断,都必须有一定水准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因此,这些模式都可以而且应当融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引导他们走向教育理论的源头。

如何研读教育名著

学习教育名著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学习应当是“研读”,应当“求甚解”,并且把研读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研读教育名著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生动有趣与治学严谨相结合。研读教育名著的全过程可以包括“读、议、省、写、用”等几个阶段。

读。初读教育名著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先选择那些有生动情境、丰富事例而又蕴涵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著作,继而选读理论性抽象性更强的其他著作。自读的时候,应当浏览、细读、精读、摘抄、记忆相结合,并采用表格、提纲、心得、批注等形式作好读书笔记。一般说来,研读的过程中应当安排适当的专家辅导,帮助教师梳理名著的基本观点,提炼其思想精髓,解释疑点难点,介绍背景材料。必要时也可围绕名著读一点介绍性的辅助读物。

议。研读教育名著可以个人进行,但最好是有组织地以培训或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研读过程中的“议”——交流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组织的议可以做到时间固定、主题确定、提前准备,提高议的质量和效益。“议”也可以包括辩论。辩论不仅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而且能把不够成熟的思想观点在讨论中炼成真金。

省。即把从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做法相对照,进行反思、分析、解剖,判断正误优劣,把成功的经验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或找出失败的原因,确定改进工作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这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

写。研读过程中的“写”,除了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体会外,更重要的写论文、研究报告或经验文章。写,不仅能把读书、交流、反省过程中产生的点滴思想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而且能促使读者把原来设想清楚的问题进一步想清楚,能帮助读者产生新的想法。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考评教师研读成果和运用成果的重要证据。

用。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教师个人或小组可以把学得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小型课题的教育科研活动,改进学科教学、班队工作、课外活动或管理工作等。这种课题研究可以是验证性、完善性、移植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反驳性、颠覆性的。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运用从名著中学得的理论、思想、观点,比让教师自发地运用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强制性、效益性,更能体现研读的成果,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

附1:教师阅读推荐书目100种

基础篇 (30部)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高时良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和教师的谈话》(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等著,王垒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15《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 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岳麓书社2003年版

22《西方的智慧》(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3《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24《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5《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等著,王鸣阳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6《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7《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8《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拓 展 篇 (50部)

3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3《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34《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人的现代化》(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6《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37《人性的弱点》(美)卡耐基著,林轸甫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

38《宽容》(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

39《一生的读书计划》 (美)费迪曼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40《中国经济》 蔡肪、林毅夫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1《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美)拉里•博西迪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2《朱兰质量手册》(美)朱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李洪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发现母亲》 王东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6《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梁柱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7《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8《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 屈雅君、刘铁英编译 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49《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任仲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2《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3《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沈灌群、毛礼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赵祥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蔡元培教育论著选》高平叔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6《陈鹤琴教育论著选》陈鹤琴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7《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59《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0《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61《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2《人的教育》(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3《再论教育目的》(英)约翰•怀特著,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4《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5《孩子们!你们好》(苏)阿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教育评价》 (美)B•S•布卢姆著,邱渊、王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7《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8《教育与心理测量》 董奇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9《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0《教育的奇迹》朱永新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1《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2《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3《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邵瑞珍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4《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75《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 马和民、吴瑞君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6《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79《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80《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实践篇 (20部)

8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8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4《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85《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6《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87《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9《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关注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90《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92《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向孩子学习》孙云晓主编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

95《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左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7《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8《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99《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0《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附2:备选书目:

1、《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刘新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2、《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傅道春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英)罗素著,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4、《教育诗》(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5、《终身教育引论》(法)保尔•朗格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版

6、《回答未来的挑战》(美国)J.W.博特金著,林均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孔子评传》匡亚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教海泛舟》傅东缨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版

11、《外国教育思想史》单中惠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 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3、《德育新论》鲁洁、王逢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教育心理学》张斌贤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美)威廉•G•坎宁安、保拉•A•科尔代罗著,赵中建主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组织行为学》朱永新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教育中国——50名流教育访谈》夏欣已完成,即出

18、《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19、《学校里老师不教的50件事》(日)中谷彰宏著 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0、《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赫•斯宾塞 著颜真 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1、《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维果茨基,龚浩然、黄秀兰译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台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3、《多元智能》(美)加德纳 著,沈政隆 译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4、《课堂社会学》吴康宁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25、《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6、《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生活体验研究》范柏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学习,别听学校的》(德)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赵中建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世界教育危机》(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1、《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中国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中国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人论》(德)恩德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7、《我的教学生涯》斯霞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8、《超越与创新》鲁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透视课堂》(美)T.L.Good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

40、《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1、《培养反思力》(美)S.G.Paris等著,袁坤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2、《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日)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3、《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4、《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顾明远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5、《教育新理念》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46、《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徐辉、徐仲林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47、《一堂一亿七千万的课》(美)约翰•麦克唐纳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8月版

48、《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褚树荣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9、《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初版,1998年第五次印刷,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繁体字版

50、《非常教育》(美)F•J•Stephenson,周渝毅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版

51、《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2、《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53、《教育:我们有话要说》杨东平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蔡克勇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5、《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56、《有效的管理者》杜拉克著,吴军译,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

57、《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