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教学设计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30日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教学设计

重庆市渝西中学 李应友

课 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授课班级:渝西中学高2008级6班(借班授课)

授课时间:2005年12月8日上午

课 型:新授课(九龙坡区研究课,全区40余名政治教师参加听课、评课)

教 法:网络资源与师生研讨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 点:农业的地位、作用;发展“三高”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业的举措。

教学目标:

(一)学生达成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农业含义、划分

区分:广义和狭义农业

理解和运用:农业地位、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业的举措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农业,发挥主人翁意识,培养科技意识

3、综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达成目标:尝试新的“课题观、知识观、教材观、学生观、时政观、合作观、质量观、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观”等。

课前准备:1、全区政治教师进行网上教研,为这堂课出谋划策、收集资料;2、让学生到计算机房上网收集有关农业重要性、现状、发展举措的相关信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一同将收集到的信息材料集成为演示文稿。

教学内容及过程:

引入:

事例引入:袁隆平在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5月2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的讲话“中国在与饥饿作斗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于中国利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4的人口这一点我们备受鼓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含义:

农业指:p99 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广义农业(大农业):指种植业(粮食和经济作物,即小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相对于主业而言,种几颗树不算作林业)、渔业。

狭义农业(小农业):指种植业[粮食(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和经济作物(棉、麻、油、糖、茶等)种植]。

教法:由学生自学解决,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区分广义和狭义农业,以例说明副业。

讨论:陈云:在中国来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无工不富,无商不通。――农业地位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通过作用体现――

(2)、农业的作用:

①、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例:纪念“世界粮食日”

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今年是粮农组织成立60周年)定为“世界粮食日”。

2001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消除饥饿,减少贫困”。中国以占世界不到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已经具备了每年稳定生产五亿吨粮食的能力。近二十年来,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粮食消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全球仍有8.52亿人忍受饥饿。

2005年世界粮食日主题是:“农业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农业领域加强沟通、对话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真诚的跨文化对话是战胜饥饿及制止环境退化取得进展的先决条件。

②、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直接或间接)

如:虽然现在服装面料已大量使用化纤等,但棉、麻、皮、毛等仍不可替代,来自农业的服装原料仍占60%以上。――学生举例。

③、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例子:“民以食为天,粮食稳定则天下定”如何理解?社会上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应珍惜

(3)、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看:

第一、成就:“九五”成就、2004年成就、“十五”前四年成就……

学生批驳:有人污蔑:“中国是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

第二、农业基础地位仍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①、农业生产技术装备、生产率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和靠天吃饭,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因素的极大制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世界为60-80%;我国仅为35%――农业形势严峻。我国人均生产粮食1640公斤,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民的工作状况,被戏称为“79001部队”。

②、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尤其是质量上)。

我国国家和民间储备的粮食相当于我国一年的粮食产量,但其中只有20%符合市场需要,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优质大米、小麦、大豆等农产品。

批驳:“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

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有没有粮食可买?

第二:外国若有粮食,愿不愿卖给我们?

第三:外国若愿卖给我们,会不会有附加条件,如高价、政治条件等。

结论:节约粮食。

③、农业生产面临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我国耕地14亿亩,农村劳动力4亿人以上,至少多余1.5亿劳动力。

④、农民增收缓慢。2000年为2.1%(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近7%);“十五”的前四年,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近20年来首次超过5%(也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4)、建国以来的正反例子证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例:58年大办钢铁,导致六一、二年灾荒;78年后改革,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大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思考:为什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3、搞好农业生产的意义:p102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人是铁,饭是钢,两碗饭吃了硬绑绑!”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入世以后,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入世后,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会遇到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2001年11月11日,中国签署入世议定书,现已4周年,入世后,我国农业怎么应对?

(二)、怎样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1、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我国占世界22%的人口,不可能靠外国解决吃饭问题,粮食问题重要,否则要受制于人。

分析:

漫画“所乘无几”、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中央再次做出承诺: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少。

2、“科教兴家,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

“三高农业”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教学设想:

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分为两部分――第一、“依靠政策、科技、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等措施,教材中已有。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理解,采用下边提供的素材。

(1)、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长期坚持。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实践:如图所示: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图十一虚线的含义是什么?――从2004年起,以平均每年降1%的速度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体现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指导思想;体现了五个统筹的“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减负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当前突出的是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实行优质优价,这是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将有利于打破地区间自求粮食平衡的传统观念,改变中国粮食分配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不变。实行土地流转(包)(采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土地信托中心的建设,以解决抛慌弃耕问题)。

休鱼制度:农业部渔业局于11月21日宣布,明年起长江春季鱼类产卵季节将实行禁渔,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实施时间及禁渔地段等具体办法。这是继我国沿海地区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后,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2)、关键是发展农业科技。

①、加强重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

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二、三十年来使水稻增产3500亿吨。说明科技的威力。

神六搭载物品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等将用于太空育实试验。

新品种红薯可长到14斤:湖南长沙县农民用新品种种出来的大红薯,个头比一般红薯大几倍,最重的有14斤,小的也有7-8斤。湖南卫视11月2日播出新闻《可与“炮弹”媲美的大红薯》,以上为节目视频。

巫山和秀山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农业县。巫山的地理、气候适合种柑橘。秀山出辣椒。巫山引进美国的资金和技术,种植了数千亩的柑橘,并修建了柑橘饮料厂。秀山则依托重庆大市场,建立辣椒种植基地。这两个项目使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数百元。

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力度。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百多科研单位协同攻关:我库存作物种质资源量跃居世界第一(为基因工程打基础)

“九五”期间,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等的领导组织下,由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牵头,313个科研单位共1125位科技人员参加该项目攻关研究,先后完成了39种(类)作物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和入国家库(圃)长期保存。我国国家种质库长期贮存的种子数量达到332835份。该项研究5年共获得通过鉴定(认定)的成果46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国际先进水平5项,有34项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进步等,作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将起重要作用。1986年,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成国家种质库长期库。目前,33万余份作物种质资源在零下18摄氏度的恒温条件下被长期保存。

②、提高产量靠科技,必须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尤其要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科、教相结合。

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

(3)、增加农业投入是基础(包括资金和物质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管理。

资金投入:由学生方友兵用从网上下载的资料讲解,如下:

“十一五”期间云南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将突破50亿元

日期:2005-12-07 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作者:浦琼尤

从近日召开的云南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传来的消息说,“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力争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达到50亿元以上,重点扶持50家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

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说,“十一五”期间,云南将改造中低产田400万亩,生态造林150万亩,实现新增粮食60万吨;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50万亩,发展优质稻175万亩,发展优质饲料(草)基地150万亩,新增名特优畜禽养殖450万头(只);扶持30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力争创建35个有云南特色与优势的产品品牌等。

到2010年底,云南省将增加优质稻70万吨,蔗糖120万吨,干鲜果品10万吨,蔬菜8万吨,肉类6万吨,总产值新增70亿元,农民增加收入30亿元,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物质投入:由学生方友兵用自己家(巫山县)农业种植中如何增强物质投入说明。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观光农业,以效益为中心,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订单农业”),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材料:实施观光农业――重庆走红的“农家乐”――(学校工会活动,钓鱼村活动录像,钓鱼7元/斤,街上鲜鱼才5元/斤)。

(5)、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由学生张琼用网上下载材料讲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高不可攀――

过去华西的媳妇回娘家,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背个小娃娃,如今华西的青年妇女回娘家,

记者曾见到这样一幕:一次,华西村开庆功会,举行了别具一格的“车展”,从主席台前缓缓经过的,有华西艺术团小演员骑的独轮车,老年农民骑的自行车,青年骑的摩托车,宾馆采购用的三轮车,家庭用的小轿车,运货用的十轮卡车,华西旅行社的加长大客车,直至医用救护车和消防救火车。

教学设想:

以下引导学生上网查资料补充,并由学生制作演示文稿展示。要点及材料如下:

(6)、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由学生李济明用网上资料和自拍对比照片说明)

一是突出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二是调整优化区域布局。三是积极调整农村结构。

(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由学生张斯铭用“农村税费改革图”及安徽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大降低为例说明)

要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压缩财政开支和村级支出。“税费改革”、禁止向农民的一切摊派。(有的专家建议取消乡级政府)

增加农民收入意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持农村稳定、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8)、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建设。――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由学生唐太刚从网上收集材料讲解)

目前我国生态出现了“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赤潮”等呈现恶化势头。

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强化土地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经过几年的治理云南滇池、太湖部分实现治污目标。

人们高呼:无公害食品。

当然,农业科技运用后,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要转移,靠发展。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

3、依法兴农,保护农民合法利益,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由学生张宗祥从网上下载材料讲解)

政策:加入WTO,要按照WTO的规则,清理已有的农业法规,使农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8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等七部委召开全国棉花打假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今年棉花打假联合行动向纵深发展做出了部署。还联合发出通知,对农资打假行动进行部署。

例:自《种子法》、新《渔业法》颁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三)小结

辩论:(思想教育与觉悟提高)

辩题 :“读书不得行,回家当农民!”(为家乡农业发展支招)

[忽视农业的作用;否认农业发展也要靠技术;加入WTO后更是如此。]

课后反思:

2005年12月8日,九龙坡区政治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渝西中学李应友老师,在渝西中学多媒体教室执教研究课--《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参加此次听课的有全区政治教师40余人。

“网络教研”,是今年九龙坡区教研月活动的核心内容,强调网络环境下三课研究的新要求、如何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等。

在课前,教研员陈吉虹组织了网上教研,全区政治课老师就课件、资料收集整理、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李应友老师对网上教研的成果进行了整合。

李应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最大的特色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课题和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创造。课前,李老师指导学生上网收集了大量“有关我国农业现状、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制作课件。李老师还对原课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进行了的挖掘,再创造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李老师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再改造:关于发展农业的措施,原来教材只有“政策、科技、投入、产业化、乡镇企业”几方面,经过引导学生上网收集信息,延伸了“结构调整、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建设、建立观光农业、依法兴农”等角度。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并进行讲解。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展现自信的能力。

这堂课,充分展现了教研月活动的主题——网络环境下的“三课研究”;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角色转变”这一新课改要求。

这堂课,为教师转变新的课题观、知识观、教材观、学生观、时政观、合作观、质量观、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观等作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研究。

结论:师生都是无穷的创造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