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与科学发展观

信息来源:渝西中学 阅读数: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30日

诚信教育与科学发展观

重庆市渝西中学 杨德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总体上讲就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而如何加快教育发展步伐,使教育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是摆在教育战线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市区教委提出“建设诚信教育服务体系”都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举措。本文就诚信教育与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怎样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一点探讨。

一、诚信教育的内涵

诚信即诚实守信,历来被视为“立身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这主要是从道德范畴揭示其含义和重要性。然而,在今天把“诚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大计,则大大地突破了道德的界线,赋予了更丰富,更新的含义。教育讲诚信,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育人质量,最大限度地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地和谐地发展。总之,诚信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社会认可的教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

二、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问题上的行动指南,对于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教育来说更不例外。在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三、诚信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诚信与科学是一脉相承的,都有“求真”之意。要做到“诚信”就得讲究科学,科学是诚信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科学,诚信难以支撑;崇尚科学必须讲诚信,毛泽东早就告诫我们,“科学的问题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绝对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诚信教育是教育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受教育者充分的和谐的发展,二者都是为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就是“真”和“诚”有机的和谐的统一。

四、目前我国教育在诚信与发展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信用体系受到极大冲击,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严重熏染着学校,使学校也出现了不诚信的现象:乱办班、乱收费,不负责,出具假证明,假毕业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思进取,敷衍塞责,教发水书。正常教学没精打彩,有偿教育精神百倍;学生说假话,用假成绩欺骗老师家长等等,使不少家长用怀疑的目光审视学校,审视教育,这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危险?!

在教育发展上,也存在严峻的问题。不少学校或因为“生存”的危机,或因为“利益”趋使,盲目发展,片面发展。突出表现为五重五轻,即: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重规模扩大,轻个性培养;重师资数量,轻师资素质;重达标升级,轻文化内涵;重升学指标,轻全面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粗放式”发展教育的现象愈演愈烈。这使得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很不适应。

五、怎样做到诚信教育与科学发展的有机会结合

诚信教育与教育科学发展都统一于人才培养,都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诚信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科学发展的提出,是社会的呐喊,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律和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下面就如何做到诚信教育与科学发展教育的结合,建立教育科学发展的实现机制谈点看法。

1、在宏观决策方面

第一、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必须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式,发现法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符合自身特点地健康地和谐地发展。这就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蛮干,如用“时间 汗水”搞疲劳轰炸,使学生整天处于皇皇不可终日的紧张、恐惧状态,不重视甚至取消非升学学科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后劲;死记硬背,硬“灌”知识等。另一个极端是“放鸭式”的教书,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照本宣科,不求实效,忘记了作为教育者的职责。

第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目前,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校际之间配置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了“择校热”、“收费风”,“无序竞争”,这不仅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损害了教育的形象,而且因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不平等而使人才素质差距越来越大:经济条件好的读好学校,经济条件差的读薄弱学校,甚至因困难而辍学、弃学,文盲半文盲不断产生,代代相传,恶性循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振兴地方经济便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运行机制,合理布局,创造特色,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名重一方,使受教育者享有均等的优质的受教育的机会,杜绝文盲半文盲的产生,真正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第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在学校建设和发展问题上,严重地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如:抓设施设备建设硬,抓师资培训、职工业务水平软;抓升学指标硬,抓全面发展软;抓达标升级硬,抓文化内涵软。许多学校往往热衷于赶时髦,高楼大厦一建再建,津津乐道于高考上线人数,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了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提炼,能给学生以文化熏陶、文化品味、文化回味的东西很少。重庆市基教处的一位领导同志说得很好:“创市重也好,学校发展也罢,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特色是灵魂”,作为一所学校,既应有现代化的气派,更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世代传承,遐尔闻名。

第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导向,评价是目标。多年来,我们之所以摆脱不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发展的“怪圈”,迈不开大胆改革的步子,或迈得很小,主要是囿于考试评价机制和内容,因为由考试、评价结果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教师不得不看重的。所以,实施诚信教育,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构建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重智育而不唯智育;重分数而不唯分数;重笔试而不唯笔试。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允许失败。

2、在微观管理方面

第一、观念更新是前提。

观念既可以是改革创新的先导,也可以是束缚思想的绳索。实施诚信教育,促进科学发展,就要摒弃师道尊严、唯我独尊、得过且过、知足常乐、按酬付劳等思想观念,要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名,更要有教好书、育好人的实,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那种“一桶水”灌满“一碗水”的观念过时了。

第二、师资建设是关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讲诚信,领导和教师必须是表率。试想:一个言而无信,精于钻营,处事虚伪,能力很差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怎能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呢?又怎么能使学生成为桥梁之材呢?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积累,教师的原有素质固然重要,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更为重要。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新任教师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加之教学压力加大,社会风气的影响,继续学习、深入钻研的动力减弱,或流于形式,致使他们还不适应教学,“粗放式”的教育教学严重地、普遍地存在,这的确堪忧。实施诚信教育,保证教育快速、持续发展,教师是根本,必须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一是严格实施全员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源头关”,建立起能进能出的运行机制;二是塑造“师德”,通过学习培养、主题演讲、评选先进等方式,铸造崇高师魂,以教师完美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心灵,对违反师德师风、职业道德的行为严肃查处,直至清理出教师队伍。三是锤炼“师能”。开展扎实有效的师资培训,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把继续学习、终生学习作为教师的一种修养、一种品质加以强化,摒弃吃喝玩乐、得过且过、游手好闲的陋习。四是打造“名师”,积极为名师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开展课题研究、“三课”评比、学术交流等活动,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尽快“成名成家”,并发挥他们的示范、激励作用,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三、教育科研是动力。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教育科研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思想解放和教育观念更新的先导,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智力支持。当前,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科研课题紧扣教学,切忌空谈;二是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根据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三是重心下移,着力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既坚持常规,又大胆创新,围绕教学质量这一中心,重点研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贯彻“减负提质”的指导思想;五是注重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使学生成为“精雕细琢”的“优质产品”,真正使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学发展的动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诚信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闭